春节名字的由来

时间:2023-10-30 18:29:35编辑:小迷

春节

春节为什么叫春节

古代的春节是指立春,在过春节时,正是农历正月十一,而立春是新一个节气的开始,也是春季的开始。一年之计在于春,古代人非常重视立春节,自周代起立春日迎春,是先民必须举行的盛大节日活动,因此立春又叫春节。

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,是全新的一年,是我国自古以来最盛大的节日。春节又叫做元日、元旦等,民间俗称为“过年”。其实,在春节的前一天,也就是腊月三十这一天,人们就已经开始“过年”了,大家都做好了饭菜,还包了水饺,一年人团聚在一起非常开心。

过春节的时候,人们都闲了下来,几乎是不工作,也不干农活,并且也不会清洗衣服。对于一整年都忙碌的人来说,过春节就是休息日,因为一整年都在忙碌中,而过春节的这一天,要好好休息。

过春节时,有许多习俗,不仅要贴窗花,还要包饺子,并且还会放鞭炮、挂灯笼。待新年的钟声敲过,街上鞭炮齐鸣,响声此起彼伏,家家喜气洋洋,新的一年开始了。

春节

春节有几种叫法

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。在先秦时叫“上日”、“元日”、“改岁”、“献岁”等;到了两汉 时期,又被叫为“三朝”、“岁旦”、“正旦”、“正日”;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元辰”、“元 日”、“元首”、“岁朝”、“岁首”等;到了唐宋元明,则称为“元旦”、“元”、“岁日”、“新正”、“新元”等;而清代,一直叫“元旦”或“元日”。

春节的传统习俗

随着历史的变迁,生产力的发展,经济的繁荣,社会的稳定,人们生活情趣的丰富,“年节”活动的内容不断充实和丰富起来。

在汉代,人们在无法抵御灾难之时,信鬼信神,故在年终到来之时,一面欢度佳节,一面驱疫疠、除恶鬼,故在除夕这一天要削桃木梗制成捉鬼仙人神荼、郁垒二人的形象,立于门上,以防鬼进家。这一习俗传到朝以后,人们因刻木为人形太繁琐神荼、郁垒二人的名字,挂在门上,称为“仙木”或“桃符”,这就是贴门神的来历。

为了加强驱鬼击鼓驱鬼除瘟疫的舞蹈——逐傩。

这原始巫舞的“逐傩”舞不仅流行于民间,而且在汉宫廷中亦成为一种规模盛大、仪式隆重的驱鬼逐疫活动。在“一夜连两岁,五更分二年”之际,金鸡长鸣,新年来临,人们要放爆竹驱鬼、祭祖,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喝“椒柏酒”,饮“桃汤”,即取桃之叶、枝、茎三者煮沸而饮,可压邪气,制百鬼。“元旦”这一天还要拜年,走亲访友,互致节日之贺。

春节

春节的这些活动,在汉代已基本成形。魏晋南北朝以后,只把“服桃汤”改为“饮屠苏酒”。

到了唐代,除夕时的傩舞已发展成为傩戏,朝野都举行。同时,还兴起“守岁”之风。门神由唐初名将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来代替神茶、郁垒。到了五代和宋时,又由钟馗画像来代替;由此衍生出的还有年画,多以历史人物、花鸟鱼龙、五谷六畜为题材。

春联也在此时产生,与春联相关的是贴“宜春方胜”字,即将红绿纸剪成方块,大者如斗,正方径尺,小者如升,边方数寸,上书“财”、“喜”、“吉”、“祥”等字,贴在门楣、谷囤、米缸上面。

民间傩戏又派生出跳灶神的活动。即乞者三五人为一队,扮灶公、灶婆,粉墨于面,跳踉街头,各产人家施舍钱米,直到腊月二十四日为止。跳灶神不仅含有驱邪之意,尚有送灶神上天为主人言说好事之图。

到了明、清时期,随着封建等级观这些习俗加上了礼制之意。同宗族拜尊长,二是亲戚拜访,三是官宦互拜。由“官宦互拜”衍生出“投刺”之风,即送名片或‘这种“投刺”又叫“投帖”或“飞帖年,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,为了“行夏历,所以顺农时。

上一篇:甚且

下一篇:没有了